`
wusuoya
  • 浏览: 628760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2
  • 来自: 成都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观察者模式

 
阅读更多

12.3  模式讲解

12.3.1  认识观察者模式

(1)目标和观察者之间的关系

       按照模式的定义,目标和观察者之间是典型的一对多的关系。

       但是要注意,如果观察者只有一个,也是可以的,这样就变相实现了目标和观察者之间一对一的关系,这也使得在处理一个对象的状态变化会影响到另一个对象的时候,也可以考虑使用观察者模式。

       同样的,一个观察者也可以观察多个目标,如果观察者为多个目标定义的通知更新方法都是update方法的话,这会带来麻烦,因为需要接收多个目标的通知, 如果是一个update的方法,那就需要在方法内部区分,到底这个更新的通知来自于哪一个目标,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后续操作。

       一般情况下,观察者应该为不同的观察者目标,定义不同的回调方法,这样实现最简单,不需要在update方法内部进行区分。

(2)单向依赖

       在观察者模式中,观察者和目标是单向依赖的,只有观察者依赖于目标,而目标是不会依赖于观察者的。

       它们之间联系的主动权掌握在目标手中,只有目标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通知观察者,在整个过程中,观察者始终是被动的,被动的等待目标的通知,等待目标传值给它。

       对目标而言,所有的观察者都是一样的,目标会一视同仁的对待。当然也可以通过在目标里面进行控制,实现有区别对待观察者,比如某些状态变化,只需要通知部分观察者,但那是属于稍微变形的用法了,不属于标准的、原始的观察者模式了。

(3)基本的实现说明

  • 具体的目标实现对象要能维护观察者的注册信息,最简单的实现方案就如同前面的例子那样,采用一个集合来保存观察者的注册信息。
  • 具体的目标实现对象需要维护引起通知的状态,一般情况下是目标自身的状态,变形使用的情况下,也可以是别的对象的状态。
  • 具体的观察者实现对象需要能接收目标的通知,能够接收目标传递的数据,或者是能够主动去获取目标的数据,并进行后续处理。
  • 如果是一个观察者观察多个目标,那么在观察者的更新方法里面,需要去判断是来自哪一个目标的通知。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扩展update方法,比如在方法里面多传递一个参数进行区分等;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,那就是干脆定义不同的回调方法。

(4)命名建议

  • 观察者模式又被称为发布-订阅模式
  • 目标接口的定义,建议在名称后面跟Subject
  • 观察者接口的定义,建议在名称后面跟Observer
  • 观察者接口的更新方法,建议名称为update,当然方法的参数可以根据需要定义,参数个数不限、参数类型不限

(5)触发通知的时机

    在 实现观察者模式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触发通知的时机,一般情况下,是在完成了状态维护后触发,因为通知会传递数据,不能够先通知后改数据,这很容易出问题, 会导致观察者和目标对象的状态不一致。比如:目标一发出通知,就有观察者来取值,结果目标还没有更新数据,这就明显造成了错误。如下示例就是有问题的了, 示例代码如下:

public void setContent(String content) {

//一激动,目标先发出通知了,然后才修改自己的数据,这会造成问题

    notifyAllReader();  

    this.content = content;

}

(6)相互观察

    在某些应用里面,可能会出现目标和观察者相互观察的情况。什么意思呢,比如有两套观察者模式的应用,其中一套观察者模式的实现是A对象、B对象观察C对象;在另一套观察者模式的实现里面,实现的是B对象、C对象观察A对象,那么A对象和C对象就是在相互观察。

    换句话说,A对象的状态变化会引起C对象的联动操作,反过来,C 对象的状态变化也会引起A对象的联动操作。对于出现这种状况,要特别小心处理,因为可能会出现死循环的情况。

(7)观察者模式的调用顺序示意图

在使用观察者模式时,会很明显的分成两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,也就是维护目标和观察者关系的阶段,这个阶段的调用顺序如图12.5所示:

 

图12.5  观察者模式准备阶段示意图

    接下来就是实际的运行阶段了,这个阶段的调用顺序如图12.6所示:

 

图12.6  观察者模式运行阶段示意图

(8)通知的顺序

    从理论上说,当目标对象的状态变化后通知所有观察者的时候,顺序是不确定的,因此观察者实现的功能,绝对不要依赖于通知的顺序,也就是说,多个观察者之间的功能是平行的,相互不应该有先后的依赖关系。

12.3.2  推模型和拉模型

       在观察者模式的实现里面,又分为推模型和拉模型两种方式,什么意思呢?

  • 推模型
        目标对象主动向观察者推送目标的详细信息,不管观察者是否需要,推送的信息通常是目标对象的全部或部分数据,相当于是在广播通信。
  • 拉模型
        目标对象在通知观察者的时候,只传递少量信息,如果观察者需要更具体的信息,由观察者主动到目标对象中获取,相当于是观察者从目标对象中拉数据。
        一般这种模型的实现中,会把目标对象自身通过update方法传递给观察者,这样在观察者需要获取数据的时候,就可以通过这个引用来获取了。

根据上面的描述,发现前面的例子就是典型的拉模型,那么推模型如何实现呢,还是来看个示例吧,这样会比较清楚。

(1)推模型的观察者接口

       根据前面的讲述,推模型通常都是把需要传递的数据直接推送给观察者对象,所以观察者接口中的update方法的参数需要发生变化,示例代码如下:

/**

 * 观察者,比如报纸的读者

 */

public interface Observer {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被通知的方法,直接把报纸的内容推送过来

     * @param content 报纸的内容

     */

    public void update(String content);

}

(2)推模型的观察者的具体实现

       以前需要到目标对象里面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,现在是直接接收传入的数据,这就是改变的地方,示例代码如下:

public class Reader implements Observer{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读者的姓名

     */

    private String name;

 

    public void update(String content) {

       //这是采用推的方式

   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name+"收到报纸了,阅读先。内容是==="

+content);

    }

    public String getName() {

       return name;

    }

    public void setName(String name) {

       this.name = name;

    }

}

(3)推模型的目标对象

       跟拉模型的目标实现相比,有一些变化:

  • 一个就是通知所有观察者的方法,以前是没有参数的,现在需要传入需要主动推送的数据
  • 另外一个就是在循环通知观察者的时候,也就是循环调用观察者的update方法的时候,传入的参数不同了

示例代码如下:

/**

 * 目标对象,作为被观察者,使用推模型

 */

public class Subject {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用来保存注册的观察者对象,也就是报纸的订阅者

     */

    private List<Observer> readers = new ArrayList<Observer>();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报纸的读者需要先向报社订阅,先要注册

     * @param reader 报纸的读者

     * @return 是否注册成功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void attach(Observer reader) {

       readers.add(reader);

    }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报纸的读者可以取消订阅

     * @param reader 报纸的读者

     * @return 是否取消成功

     */

public void detach(Observer reader) {

       readers.remove(reader);

    }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当每期报纸印刷出来后,就要迅速的主动的被送到读者的手中,

     * 相当于通知读者,让他们知道

     * @param content 要主动推送的内容

     */

    protected void notifyObservers(String content) {

       for(Observer reader : readers){

           reader.update(content);

       }

    }

}

(4)推模型的目标具体实现

       跟拉模型相比,有一点变化,就是在调用通知观察者的方法的时候,需要传入参数了,拉模型的实现中是不需要的,示例代码如下:

public class NewsPaper extends Subject{

    private String content;

    public String getContent() {

       return content;

    }

    public void setContent(String content) {

       this.content = content;

       //内容有了,说明又出报纸了,那就通知所有的读者

       notifyObservers(content);

    }

}

(5)推模型的客户端使用

       跟拉模型一样,没有变化。

好了,到此就简单的实现了拉模型的观察者模式,去测试一下,看看效果,是不是和前面的推模型一样呢?如果是一样的,那就对了。

(6)关于两种模型的比较

       两种实现模型,在开发的时候,究竟应该使用哪一种,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这里,只是把两种模型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。

  • 推模型是假定目标对象知道观察者需要的数据;而拉模型是目标对象不知道观察者具体需要什么数据,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干脆把自身传给观察者,让观察者自己去按需取值。
  • 推模型可能会使得观察者对象难以复用,因为观察者定义的update方法是按需而定义的,可能无法兼顾没有考虑到的使用情况。这就意味着出现新情况的时候,就可能需要提供新的update方法,或者是干脆重新实现观察者。
        而拉模型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情况,因为拉模型下,update方法的参数是目标对象本身,这基本上是目标对象能传递的最大数据集合了,基本上可以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。

12.3.3  Java中的观察者模式

       估计有些朋友在看前面的内容的时候,心里就嘀咕上了,Java里面不是已经有了观察者模式的部分实现吗,为何还要全部自己从头做呢?

       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观察者模式本身,而不用受Java语言实现的限制。

       好了,下面就来看看如何利用Java中已有的功能来实现观察者模式。在java.util包里面有一个类Observable,它实现了大部分我们需要的目标的功能;还有一个接口Observer,它里面定义了update的方法,就是观察者的接口。

       因此,利用Java中已有的功能来实现观察者模式非常简单,跟前面完全由自己来实现观察者模式相比有如下改变:

  • 不需要再定义观察者和目标的接口了,JDK帮忙定义了
  • 具体的目标实现里面不需要再维护观察者的注册信息了,这个在Java中的Observable类里面,已经帮忙实现好了
  • 触发通知的方式有一点变化,要先调用setChanged方法,这个是Java为了帮助实现更精确的触发控制而提供的功能
  • 具体观察者的实现里面,update方法其实能同时支持推模型和拉模型,这个是Java在定义的时候,就已经考虑进去了

好了,说了这么多,还是看看例子会比较直观。

(1)新的目标的实现,不再需要自己来实现Subject定义,在具体实现的时候,也不是继承Subject了,而是改成继承Java中定义的Observable,示例代码如下:

/**

 * 报纸对象,具体的目标实现

 */

public class NewsPaper extends  java.util.Observable   {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报纸的具体内容

     */

    private String content;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获取报纸的具体内容

     * @return 报纸的具体内容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String getContent() {

       return content;

    }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示意,设置报纸的具体内容,相当于要出版报纸了

     * @param content 报纸的具体内容

     */

    public void setContent(String content) {

       this.content = content;

       //内容有了,说明又出新报纸了,那就通知所有的读者

       //注意在用Java中的Observer模式的时候,下面这句话不可少

       this.setChanged();

       //然后主动通知,这里用的是推的方式

       this.notifyObservers(this.content);

       //如果用拉的方式,这么调用

       //this.notifyObservers();

    }

}

(2)再看看新的观察者的实现,不是实现自己定义的观察者接口,而是实现由Java提供的Observer接口,示例代码如下:

/**

 * 真正的读者,为了简单就描述一下姓名

 */

public class Reader implements   java.util.Observer   {

/**

     * 读者的姓名

     */

    private String name;

    public String getName() {

       return name;

    }

    public void setName(String name) {

       this.name = name;

    }

public void update(Observable o, Object obj) {

       //这是采用推的方式

   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name

+"收到报纸了,阅读先。目标推过来的内容是==="+obj);

 
  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//这是获取拉的数据

System.out.println(name

+"收到报纸了,阅读先。主动到目标对象去拉的内容是==="

+((NewsPaper)o).getContent());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   }

}

(3)客户端使用

客户端跟前面的写法没有太大改变,主要在注册阅读者的时候,调用的方法跟以前不一样了,示例代码如下:

public class Client {

   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
       //创建一个报纸,作为被观察者

       NewsPaper subject = new NewsPaper();

       //创建阅读者,也就是观察者

       Reader reader1 = new Reader();

       reader1.setName("张三");

 

       Reader reader2 = new Reader();

       reader2.setName("李四");

 

       Reader reader3 = new Reader();

       reader3.setName("王五");

 

       //注册阅读者

       subject.addObserver(reader1);

       subject.addObserver(reader2);

       subject.addObserver(reader3);

 

       //要出报纸啦

       subject.setContent("本期内容是观察者模式");

    }

}

赶紧测试一下,运行运行,看看结果,运行结果如下所示:

王五收到报纸了,阅读先。目标推过来的内容是===本期内容是观察者模式

王五收到报纸了,阅读先。主动到目标对象去拉的内容是===本期内容是观察者模式

李四收到报纸了,阅读先。目标推过来的内容是===本期内容是观察者模式

李四收到报纸了,阅读先。主动到目标对象去拉的内容是===本期内容是观察者模式

张三收到报纸了,阅读先。目标推过来的内容是===本期内容是观察者模式

张三收到报纸了,阅读先。主动到目标对象去拉的内容是===本期内容是观察者模式

然后好好对比自己实现观察者模式和使用Java已有的功能来实现观察者模式,看看有什么不同,有什么相同,好好体会一下。

12.3.4  观察者模式的优缺点

l          观察者模式实现了观察者和目标之间的抽象耦合
    原本目标对象在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,需要直接调用所有的观察者对象,但是抽象出观察者接口过后,目标和观察者就只是在抽象层面上耦合了,也就是说目标只是知道观察者接口,并不知道具体的观察者的类,从而实现目标类和具体的观察者类之间解耦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观察者模式实现了动态联动
    所谓联动,就是做一个操作会引起其它相关的操作。由于观察者模式对观察者注册实行管理,那就可以在运行期间,通过动态的控制注册的观察者,来控制某个动作的联动范围,从而实现动态联动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观察者模式支持广播通信
    由于目标发送通知给观察者是面向所有注册的观察者,所以每次目标通知的信息就要对所有注册的观察者进行广播。当然,也可以通过在目标上添加新的功能来限制广播的范围。
    在广播通信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,就是相互广播造成死循环的问题。比如A和B两个对象互为观察者和目标对象,A对象发生状态变化,然后A来广播信息,B对 象接收到通知后,在处理过程中,使得B对象的状态也发生了改变,然后B来广播信息,然后A对象接到通知后,又触发广播信息……,如此A引起B变化,B又引 起A变化,从而一直相互广播信息,就造成死循环了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观察者模式可能会引起无谓的操作
    由于观察者模式每次都是广播通信,不管观察者需不需要,每个观察者都会被调用update方法,如果观察者不需要执行相应处理,那么这次操作就浪费了。
    其实浪费了还好,怕就怕引起了误更新,那就麻烦了,比如:本应该在执行这次状态更新前把某个观察者删除掉,这样通知的时候就没有这个观察者了,但是现在忘掉了,那么就会引起误操作。

12.3.5  思考观察者模式

1:观察者模式的本质

观察者模式的本质:触发联动

       当修改目标对象的状态的时候,就会触发相应的通知,然后会循环调用所有注册的观察者对象的相应方法,其实就相当于联动调用这些观察者的方法。

       而且这个联动还是动态的,可以通过注册和取消注册来控制观察者,因而可以在程序运行期间,通过动态的控制观察者,来变相的实现添加和删除某些功能处理,这些功能就是观察者在update的时候执行的功能。

同时目标对象和观察者对象的解耦,又保证了无论观察者发生怎样的变化,目标对象总是能够正确地联动过来。

       理解这个本质对我们非常有用,对于我们识别和使用观察者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,尤其是在变形使用的时候,万变不离其宗。

2:何时选用观察者模式

建议在如下情况中,选用观察者模式:

  • 当一个抽象模型有两个方面,其中一个方面的操作依赖于另一个方面的状态 变化,那么就可以选用观察者模式,将这两者封装成观察者和目标对象,当目标对象变化的时候,依赖于它的观察者对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。这样就把抽象模型的 这两个方面分离开了,使得它们可以独立的改变和复用。
  • 如果在更改一个对象的时候,需要同时连带改变其它的对象,而且不知道究竟应该有多少对象需要被连带改变,这种情况可以选用观察者模式,被更改的那一个对象很明显就相当于是目标对象,而需要连带修改的多个其它对象,就作为多个观察者对象了。
  • 当一个对象必须通知其它的对象,但是你又希望这个对象和其它被它通知的对象是松散耦合的,也就是说这个对象其实不想知道具体被通知的对象,这种情况可以选用观察者模式,这个对象就相当于是目标对象,而被它通知的对象就是观察者对象了。

12.3.6  Swing中的观察者模式

       Java的Swing中到处都是观察者模式的身影,比如大家熟悉的事件处理,就是典型的观察者模式的应用。(说明一下:早期的Swing事件处理用的是职责链)

       Swing组件是被观察的目标,而每个实现监听器的类就是观察者,监听器的接口就是观察者的接口,在调用addXXXListener方法的时候就相当于注册观察者。

当组件被点击,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,就会产生相应的通知,会调用注册的观察者的方法,就是我们所实现的监听器的方法。

从这里还可以学一招:如何处理一个观察者观察多个目标对象?

你看一个Swing的应用程序,作为一个观察者,经常会注册观察多个不同的目标对象,也就是同一类,既实现了按钮组件的事件处理,又实现了文本框组件的事件处理,是怎么做到的呢?

答 案就在监听器接口上,这些监听器接口就相当于观察者接口,也就是说一个观察者要观察多个目标对象,只要不同的目标对象使用不同的观察者接口就好了,当然, 这些接口里面的方法也不相同,不再都是update方法了。这样一来,不同的目标对象通知观察者所调用的方法也就不同了,这样在具体实现观察者的时候,也 就实现成不同的方法,自然就区分开了。

12.3.7  简单变形示例——区别对待观察者

       首先声明,这里只是举一个非常简单的变形使用的例子,也可算是基本的观察者模式的功能加强,事实上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变形应用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要深入理解每个设计模式,要把握每个模式的本质的原因了。

       1:范例需求

       这是一个实际系统的简化需求:在一个水质监测系统中有这样一个功能,当水中的杂质为正常的时候,只是通知监测人员做记录;当为轻度污染的时候,除了通知监 测人员做记录外,还要通知预警人员,判断是否需要预警;当为中度或者高度污染的时候,除了通知监测人员做记录外,还要通知预警人员,判断是否需要预警,同 时还要通知监测部门领导做相应的处理。

       2:解决思路和范例代码

       分析上述需求就会发现,对于水质污染这件事情,有可能会涉及到监测员、预警人员、监测部门领导,根据不同的水质污染情况涉及到不同的人员,也就是说,监测员、预警人员、监测部门领导他们三者是平行的,职责都是处理水质污染,但是处理的范围不一样。

       因此很容易套用上观察者模式,如果把水质污染的记录当作被观察的目标的话,那么监测员、预警人员和监测部门领导就都是观察者了。

       前面学过的观察者模式,当目标通知观察者的时候是全部都通知,但是现在这个需求是不同的情况来让不同的人处理,怎么办呢?

       解决的方式通常有两种,一种是目标可以通知,但是观察者不做任何操作;另外一种是在目标里面进行判断,干脆就不通知了。两种实现方式各有千秋,这里选择后面一种方式来示例,这种方式能够统一逻辑控制,并进行观察者的统一分派,有利于业务控制和今后的扩展。

       还是看代码吧,会更直观。

(1)先来定义观察者的接口,这个接口跟前面的示例差别也不大,只是新加了访问观察人员职务的方法,示例代码如下:

/**

 * 水质观察者接口定义

 */

public interface WatcherObserver {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被通知的方法

     * @param subject 传入被观察的目标对象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void update(WaterQualitySubject subject);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设置观察人员的职务

     * @param job 观察人员的职务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void setJob(String job);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获取观察人员的职务

     * @return 观察人员的职务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String getJob();

}

(2)定义完接口后,来看看观察者的具体实现,示例代码如下:

/**

 * 具体的观察者实现

 */

public class Watcher implements WatcherObserver{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职务

     */

    private String job;

public String getJob() {

       return this.job;

    }  

    public void setJob(String job) {

       this.job = job;

    }

 

    public void update(WaterQualitySubject subject) {

       //这里采用的是拉的方式

   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job+"获取到通知,当前污染级别为:"

+subject.getPolluteLevel());

    }

}

(3)接下来定义目标的父对象,跟以前相比有些改变:

  • 把父类实现成抽象的,因为在里面要定义抽象的方法
  • 原来通知所有的观察者的方法被去掉了,这个方法现在需要由子类去实现,要按照业务来有区别的来对待观察者,得看看是否需要通知观察者
  • 新添加一个水质污染级别的业务方法,这样在观察者获取目标对象的数据的时候,就不需要再知道具体的目标对象,也不需要强制造型了

示例代码如下:

/**

 * 定义水质监测的目标对象

 */

public abstract class WaterQualitySubject {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用来保存注册的观察者对象

     */

    protected List<WatcherObserver> observers =

new ArrayList<WatcherObserver>();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注册观察者对象

     * @param observer 观察者对象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void attach(WatcherObserver observer) {

       observers.add(observer);

    }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删除观察者对象

     * @param observer 观察者对象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void detach(WatcherObserver observer) {

       observers.remove(observer);

    }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通知相应的观察者对象

     */

    public abstract void notifyWatchers();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获取水质污染的级别

     * @return 水质污染的级别

     */

    public abstract int getPolluteLevel();

}

(4)接下来重点看看目标的实现,在目标对象里面,添加一个描述污染级别的属性,在判断是否需要通知观察者的时候,不同的污染程度对应会通知不同的观察者,示例代码如下:

/**

 * 具体的水质监测对象

 */

public class WaterQuality extends WaterQualitySubject{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污染的级别,0表示正常,1表示轻度污染,2表示中度污染,3表示高度污染

     */

    private int polluteLevel = 0;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获取水质污染的级别

     * @return 水质污染的级别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int getPolluteLevel() {

       return polluteLevel;

    }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当监测水质情况后,设置水质污染的级别

     * @param polluteLevel 水质污染的级别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void setPolluteLevel(int polluteLevel) {

       this.polluteLevel = polluteLevel;

       //通知相应的观察者

       this.notifyWatchers();

    }

    /**

     * 通知相应的观察者对象

     */

    public void notifyWatchers() {

       //循环所有注册的观察者

       for(WatcherObserver watcher : observers){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//开始根据污染级别判断是否需要通知,由这里总控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f(this.polluteLevel >= 0){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//通知监测员做记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f("监测人员".equals(watcher.getJob())){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watcher.update(this)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}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}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f(this.polluteLevel >= 1){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//通知预警人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f("预警人员".equals(watcher.getJob())){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watcher.update(this)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}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}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f(this.polluteLevel >= 2){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//通知监测部门领导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f("监测部门领导".equals(

watcher.getJob())){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watcher.update(this)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}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}

       }

    }

}

(5)大功告成,来写个客户端,测试一下,示例代码如下:

public class Client {

   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
       //创建水质主题对象

       WaterQuality subject = new WaterQuality();

       //创建几个观察者

       WatcherObserver watcher1 = new Watcher();

       watcher1.setJob("监测人员");

       WatcherObserver watcher2 = new Watcher();

       watcher2.setJob("预警人员");

       WatcherObserver watcher3 = new Watcher();

       watcher3.setJob("监测部门领导");

 

       //注册观察者

       subject.attach(watcher1);

       subject.attach(watcher2);

       subject.attach(watcher3);

 

       //填写水质报告

   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"当水质为正常的时候------------------〉");

       subject.setPolluteLevel(0);

    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"当水质为轻度污染的时候---------------〉");

       subject.setPolluteLevel(1);

   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"当水质为中度污染的时候---------------〉");

       subject.setPolluteLevel(2);

    }

}

(6)运行一下,看看结果,如下:

当水质为正常的时候------------------〉

监测人员获取到通知,当前污染级别为:0

当水质为轻度污染的时候---------------〉

监测人员获取到通知,当前污染级别为:1

预警人员获取到通知,当前污染级别为:1

当水质为中度污染的时候---------------〉

监测人员获取到通知,当前污染级别为:2

预警人员获取到通知,当前污染级别为:2

监测部门领导获取到通知,当前污染级别为:2

       仔细观察上面输出的结果,你会发现,当填写不同的污染级别时,被通知的人员是不同的。但是这些观察者是不知道这些不同的,观察者只是在自己获得通知的时候去执行自己的工作。具体要不要通知,什么时候通知都是目标对象的工作。      

12.3.8  相关模式

l          观察者模式和状态模式
    观察者模式和状态模式是有相似之处的。
    观察者模式是当目标状态发生改变时,触发并通知观察者,让观察者去执行相应的操作。而状态模式是根据不同的状态,选择不同的实现,这个实现类的主要功能就 是针对状态的相应的操作,它不像观察者,观察者本身还有很多其它的功能,接收通知并执行相应处理只是观察者的部分功能。
    当然观察者模式和状态模式是可以结合使用的。观察者模式的重心在触发联动,但是到底决定哪些观察者会被联动,这时就可以采用状态模式来实现了,也可以采用策略模式来进行选择需要联动的观察者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观察者模式和中介者模式
    观察者模式和中介者模式是可以结合使用的。
    前面的例子中目标都只是简单的通知一下,然后让各个观察者自己去完成更新就结束了。如果观察者和被观察的目标之间的交互关系很复杂,比如:有一个界面,里 面有三个下拉列表组件,分别是选择国家、省份/州、具体的城市,很明显这是一个三级联动,当你选择一个国家的时候,省份/州应该相应改变数据,省份/州一 改变,具体的城市也需要改变。
    这种情况下,很明显需要相关的状态都联动准备好了,然后再一次性的通知观察者,就是界面做更新处理,不会国家改变一下,省份和城市还没有改,就通知界面更新。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中介者模式来封装观察者和目标的关系。
    在使用Swing的小型应用里面,也可以使用中介者模式。比如:把一个界面所有的事件用一个对象来处理,把一个组件触发事件过后,需要操作其它组件的动作都封装到一起,这个对象就是典型的中介者。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